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黑板报版面设计

发布时间:2019-09-24

  导语:下面分享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黑板报设计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黑板报资料】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教育公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农村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教育是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桥梁,是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催化剂。农村的孩子们盼望着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水平的教育,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李爱民 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已经写进了国家法律和党的文献。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原本是个物理学概念,后来被引入到经济学中,在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它更多的是经济学概念。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均衡?最近读翟博同志的新著《教育均衡论》,深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概括来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逻辑有四。

一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大为提高。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有比较高的经济回报,被誉为伟大的平等者,它的扩展和提高能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曾一度不甚理想,即存在所谓的 脑体倒挂 ,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抑制了,它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比较小。但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教育价值的评价机制,极大地释放了教育生产力,使教育的经济价值大大提高。这可从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得到印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有 倒挂 的嫌疑,1988年为3.8%,1995年为5.4%,到2002年则高达11%,是一路上升的趋势。正因为教育的经济回报提高了,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因此,当我们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强调收入差距的缩小时,如何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教育差距,从劳动力市场的起点减少收入的不平等,也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缓和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二是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塑。公平与效率既矛盾又统一。在经济领域,在改革的早期和中期,是以效率为导向的,流行的表述是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等。当经济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及不公平问题比较严重以至于危及到经济的持续增长时,政府开始强调公平的重要性,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 优先 、 兼顾 论转到了二者 并重 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 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发展在一定阶段也遵循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其表现是对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速度的强调,以及对部分学校投资的倾斜。当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不公平现象凸显后,政府更加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把教育公平看成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见,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在新阶段的重新审视与塑造。

三是教育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这首先表现在群体间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上。据2003年一项对马鞍山市的调查显示,在该市的初中毕业生中,出身于上层家庭者有近70%进入了该市 最好的高中 ,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相应比例则只有5%。另一项对北京、重庆等10个城市高中教育公平状况的调查也显示:占人口比例不超过10%的党政干部、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占去了重点高中42%的名额。至于在人口迁移中涉及的 留守 儿童和 流动 儿童,其教育状况则主要不在于是否有机会进重点学校,而在于是否有机会进学校读书,是否读得起书。其次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等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差距非常明显,这必然导致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不平等。教育不均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不平等现象,是人们议论得比较多的教育热点和难点,同时,它的持续和固化会导致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和个人发展的不平等。因此,逆转教育不均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四是具备教育均衡发展的能力。教育要均衡发展,除主观重视外,还得有客观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最近3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年均达到9.7%,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中央财政能力和转移支付能力大幅度提升。在今年 两会 结束后的新闻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 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 这意味着政府将加大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改善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从而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黑板报

立足于上述逻辑,翟博在其《教育均衡论》一书中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创新在于:

建立了一个分析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框架。对均衡、教育均衡、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等概念给出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视角和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把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经济逻辑和教育逻辑得到了兼顾和统一。

构建了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指数。教育发展要均衡是一种理念,这已经深入人们心中。但具体到现实工作中,比如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评价,还得靠指标和数据说话。为此,作者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入手提出教育均衡包括四个方面,即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和教育结果均衡,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衡量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的指数。用各地区的有关数据进行测算,就可以得到我国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的清晰图谱。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反映出作者对教育经济理论有深厚的把握和对教育实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总结了各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我国地区差异明显,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定是先局部均衡再到整体均衡。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此,《教育均衡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提炼出了各有侧重和各具特色的六种模式,即强化政府 三个保障 的 深圳模式 、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 杭州模式 、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 寿光模式 、实行优化教育结构的 铜陵模式 、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成都模式 和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 沈阳模式 。这些模式有地域性,但又确实蕴含着值得在全国推广的因子。

提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政策选择讲究组合性而非唯一性。但在诸多可共选择的政策篮子中,总有关键非关键之别,有轻重缓急之分。作者把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放在了首要的地位,我认为抓住了关键点。中国教育的非均衡性明显,有发展问题,但更有改革问题,如果体制不顺,制度有缺陷,教育发展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发展将会是片面的,与共享型发展和均衡性发展的目标不一致。

该书有理论、有实证、有案例、有对策、有历史梳理、有国际比较,就我目力所及,它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著作,多有突破和新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正如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在该书序言中所说: 这些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对于我国当前推进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都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因此,不仅值得决策者重视,也值得教育界人士关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